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節目諮詢委員會
名稱: 優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107年第2次節目諮詢委員會 會議記錄
日期: 2019/01/28
內容:

時  間:民國107年12月28日 下午14:30

地  點: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496號9樓  MOMO親子台第一會議室

討論議題:

  • 自製節目「Pinbu Pinbu」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 自製節目「安全小寶貝」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 自製節目「運動練習生」第一季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出席委員:兒童神經行為發展專家 陳達德醫師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 林惠雅教授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 陳姣伶副教授

列    席:鄭豐展 資深經理、楊佳茹、袁平、古金文、徐小雯、戴鈺純、

林沭嬋、林依宣、廖珊妮、林珮羚、李依玲、張簡懿珊

主  席:兒童神經行為發展專家 陳達德醫師

紀  錄:林珮羚

會議記議 :

一、主席引言:(略)

二、討論議題(一)

  1. 楊佳茹資深製作人簡介自製節目「Pinbu Pinbu」(略)。
  2. 委員意見:

陳姣伶副教授:

首先提醒拍攝應改善視覺呈現的部份:如節目樣帶示範縫乳牙袋,白色布料縫邊和白色桌布放在一起,視覺色彩就跳不出來。第二個提醒是縫工針法應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雖然目前幼兒園也有接觸簡易縫工,但畢竟不像其他手作藝品如黏土,較簡易且較快可搓好形,縫工需涉及的精細動作和技巧都較多,而且又分很多針法,若要在電視前跟上老師縫工速度較難,或許節目編排針法有分難易,但對於不是從第一集開始跟看的觀眾,也許會有不熟悉的針法。相信這個節目一定是親子會一起看,也許媽媽更有興趣,建議節目可以先將該集會運用到的幾種針法先複習一下,或是增加字卡提示今日作品將運用的針法、需要準備的材料以及工具。例如:工具可能需要一般家庭不會常備的布膠,乳牙袋的選材可能要硬挺一點的布之類較好立起來。這些部分都是很重要的注意事項,也可能在節目中製作的過程主持人有講過,但若能再以字卡提示的方式,把這些注意事項複習一下會更好。

林惠雅教授:

這個節目很難得的地方是,可以練習孩子的小肌肉還有創造力。若節目並非單純設定成純手工藝教學節目,而是設定為親子共賞的手作節目,會建議應增加親子參與或是互動的鏡頭,例如安排親子檔一起上節目,然後他們一起合作作出作品,或是各自做各自的部份也沒有關係,只要有加上互動,不一定是指講話,也可以是互相合作,互相share的部分,這都會比小朋友自己一個人操作來的好。

另外,主持人與小朋友的互動太少,會造成哥哥姐姐做自己的,小朋友做自己的,有些專有名詞以我這個完全沒有縫紉知識的人是都聽不懂,我滿佩服小朋友不只聽得懂的而且還會做。我的重點在於,若節目希望吸引像我一樣的觀眾群該怎麼作?我想強調可以用多一點的互動,這樣比較符合親子台,不然跟平常教學手工藝的節目看起來差不多,這是我小小的意見。

陳達德醫師:

補充建議節目應該要有step by step放大影像及整理個別、清楚的重點提示,鏡頭運鏡的時候背景和主題白白一片看不清楚就算了,即使沒有特別介紹平針縫,小朋友在縫製時,特寫鏡頭就應該把平針縫放大,而且角度應該是用小朋友操作的角度去看,不要用正上方eagle view方向角度。節目該如何吸引小朋友?你可以告訴小朋友幾個key point,只要按照這幾個key point做,就可以得到這樣的結果。再來就是難度grading的部分,小朋友精細動作最後一個階段-拇指功能成熟度,跟常使用及練習有關,要能精確操作縫工的針且能感興趣和記憶住這些縫法,可能要接近9歲,我女兒9歲、10歲就很明顯喜歡纄東西。但在小朋友8、9歲前,手工的部分會比較差的,建議以把難度做一點分級,也可以使用不那麼正規的粗木頭針,或是粗一點的毛線也可以作為縫線。

陳姣伶副教授:

補充一下,有些作品的確技術性真的比較高,需要手作稍微厲害的小朋友,並非一般初學者就可以完成,就像林教授提到的,真的可以結合親子一起作,比較難的部分由大人完成,小朋友可以一起討論怎麼點綴,怎麼搭一些配件,親子共同合作完成這個作品。

現在很多幼兒園的美勞區會做很多縫工或是編織工,有些有經驗的中大班孩子其實真的很厲害,可以做到很細的編織跟縫工。我的意思是其實一定會有孩子做得出來,只是節目收視群應該不是特定的小朋友, 若希望可以推廣到一般家庭的親子可以操作,就要考慮容易取得的材料,和一般的爸媽可以勝任的指導提示,那小朋友在完成作品後也有成就感。

林惠雅教授:

我會一再強調親子互動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很想知道爸媽會怎樣跟孩子說你該怎麼縫,其實這是很可以討論的,因為每一家講法都不太一樣,如有的爸媽說你就照我這樣縫;有的爸媽會說那我們來試試看這種纄法……。所以,我比較在意的不是他們做什麼,在意的是他們怎麼講話溝通,怎麼作互動,這是我覺得親子節目可以附帶有的,或是應該有的基本特色,也是可以與其他節目有所差異的地方。或許不方便親子一起上節目,也可以是哥哥姐姐主持人在與小朋友對話中,展示適當的良好的互動方式,讓電視機前面的家長參考可以怎麼跟孩子溝通要怎麼去做縫紉這件事情。

陳達德醫師:

學習拚布雖可以用語言去描述,但其實有很多眉角和小細節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就像教小朋友騎腳踏車,需要去試著騎騎看去感覺一下。有很多skill是這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所以就像剛剛林教授講到的,這個節目裡面我發現兩個主持人在中間,兩個小朋友在側邊,鏡頭基本上偶爾帶到兩個小孩子,主要的部份還是在這兩個主持人。對大人而言這個過程是一點都沒有困難的,小朋友有沒有困難,我覺得重點應該是在小朋友操作的過程當中有沒有遇上問題,應該是從小朋友的觀點來看這個活動,主持人某種程度至少要退到跟小朋友一樣的level,不是從大人的角度看這個活動,然後小朋友做到被誇獎好像這樣是ok的,就像剛剛說的兒童台的角度就不是從大人的角度下去看事情,然後小朋友的參與的互動真的很少這個部份我覺得可以再加強一點,凸顯一些兒童台的特色。

陳達德醫師:

對,家長傳統習慣就是直接給小朋友指導,這樣做不對,那怎麼樣才是對的,小朋友知道這個不對,但小朋友不知道怎樣才是對的呢?!那你要帶他走過去,他就知道原來是這樣子的。那基本上我相信所有教授都很肯定!現在這個社會太多人強調認知這個東西,因為認知最重要,但都不知道其實這些都很重要,像涉及到find motives、 decide motives,甚至social motives,很少有節目去強調這一塊,基本上我們都很樂意去看到這種節目,希望我們能給製作單位有點幫助,如果沒有甚麼問題我們就進入下一個節目。

三、討論議題(二)

  1. 袁平製作人簡介自製節目「安全小寶貝」(略)

2.委員意見:

陳姣伶副教授:

安全我覺得會比禮貌更難做,因為安全涉及到專業及正確的知識,就像我這次看到的樣片是講地震,好像每次地震發生之後大家就要開始修正,以前說躲在三角位子但後來又被推翻了,我會覺得我們在呈現這個所提供的東西,要怎麼樣可以做到很正確而且精準,安全這件事情,一個不小心就沒了,我有連結到你們參考的資料比如說有些是報導,也有消防局的網站,我看了你們設定是4~7歲,裡面分了20集的議題,這個當中有一些議題以這個年齡來說他們還是滿多需要被保護的,所以你想要讓這些孩子建構的安全意識或是自我保護的能力程度到底在哪裡?這20集的議題有些內容其實不是這些孩子可以理解或是可以做得到的,比如像第15集食品保存期限、內容物,拉肚子、噎到時要如何處理,那個部分如果是孩子發生,他已經是病人了,應該是別人來幫他處理,可能沒有辦法自己做到,而且你到外面攤販或是賣場,他可能也沒有辦法注意到食物保存期限這件事情,另外那個像17集居家安全,長輩跌倒、暈倒的處理方法那個對孩子來說,他也沒也力氣去把長輩扶起來,唯一你可以告訴他的就是家裡如果有人怎麼樣了,你可以打什麼電話,大概就是只有這樣,我反而覺得在家裏面孩子會誤食一些東西或是不小心吃到一些藥品,比如那藥品有顏色他以為是糖果,他去拿起來吃,或者是清潔劑、壞掉發霉的食物他不知道,像我小孩以前就吃過發霉的東西,因為他看到霉白白的他以為是棉花糖,他還去舔一下發現沒有味道,就把他吃進去了,所以反而是比較居家會有這些問題,那我看好像沒有在這個議題裡面,不過你們好像也錄得差不多了,但讓我比較思考的是像這個年齡層比較是與他切身有關的,也是他們可以理解可以掌握的,也是比較優先必要的議題有哪些,另外一個我比較關注的就是,我們所呈現的自我保護的方法的一個正確性,比如哥哥姐姐在示範地震的時候,我們趕快躲到桌子底下,我們就說要抱著桌腳對不對,我有連結到那個網頁,他當然有提到像這個時候我們要躲在哪裡,他有特別提到說要躲在堅固的桌子底下,可是不要上面有玻璃的,可是你們畫面的桌子就是玻璃的指示上面蓋了一塊布,這個部份就會與我看的文章有點小矛盾,另外沒有特別去點出來他們為什麼要抱住桌腳,我看的文章是說抱著桌腳的話,如果桌子滑動他們就會跟著移動不會被壓到,可是像這個部份你在整個節目裡面並沒有提到,演出的成分比較多,哥哥姐姐抱得緊緊的,但他們並沒有特別去說明,你看那兩個小朋友,因為兩支桌腳被哥哥姐姐抱走了,他們就攀著桌面,反而他們是沒有抱到桌腳,那如果回到真正安全防護的部份,反而那些小孩做的動作是危險的,而且他也沒有一個支撐去穩定他的位子,所以這過程中如果你沒有講得很清楚的時候,其實孩子理解到的東西也是一知半解,畫面呈現的可能也不是完全正確自我保護的方法或是知識,我只是在想處理地震或是火災這麼大的公共安全或是天災時,我們到底要給孩子什麼,是不是乾脆聚焦到一些孩子能做的,然後把那個部份說清楚,像那個急難包,我後來發現他不是只有針對地震,急難包包括風災,其實真的地震來了你也不可能帶走那一大包,所以我還是比較聚焦在一些孩子可以做得到可以理解的,不一定是整個流程裡面的每一個環節,大部分在求生環節中他可能還是需要被引導的,因為他還沒有很完整有些部份可能製作單位也還沒有加進去,可能不是像我現在提到的這個樣子。

林惠雅教授:

當我看的是腳本的時候我還滿喜歡的,他那個對話老奶奶跟老爺爺對話我覺得滿有趣也滿有知識性,當然我不確定他的正確性,我看的比較仔細的是過馬路,基本上還滿吸引我去看得,對話上還滿活潑的,然後我不知道我的電腦有問題我聽不到聲音,所以我看到老奶奶在那邊互動,那個玩偶我也滿喜歡的,造型也都不是太誇張,對話我就是只看腳本的情況,也許要特別注意陳教授所提的正確性的問題,但是我有一個非常對比的印象是當那個玩偶來到真人哥哥姐姐的時候我就突然適應不良了,我還是覺得他們不太真實,很不自然,因為那個玩偶很自然,哥哥姐姐他們講話很像在演戲一樣,我是不知道小朋友是不是特別喜歡,我是不喜歡小朋友用這樣的方式來引起他們的注意,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小朋友特別喜歡這樣的哥哥和姊姊,我能請教一下製作人嗎?他們特別喜歡這樣的哥哥姐姐嗎?

袁平製作人:

他們這樣的表演方式還滿能夠把小朋友逗笑的,我們還有另外一個節目叫「MOMO這一家」,也是由哥哥姐姐去扮演很多角色,比如教室、家庭裡面會發生的狀況,然後我們出外景的時候,其實小朋友就會只對著大樹哥哥說你上回怎樣怎樣…,其實他們都很能融入哥哥姐姐呈現的劇情裡面。

林惠雅教授:

不知道是因為我一直覺得他們演得很誇張,所以我不知道要如何取得平衡,你們不要管我,小朋友喜歡就好,我基本上會覺得小朋友會學到一個,用很誇張的方式來表達自己,這就是學理上示範學習,看電視就是這樣子,反正電視這麼久了也沒有發生什麼太誇張的事情,可是你是示範一個好的方式,就像我剛提到的親子互動,他們講話的方式是一個適當的方式,在這裡我也是希望他們是說明一個好的方式或是互動的方式,我看腳本看得比較仔細,因為我聽不到聲音所以比較難理解,所以意見比較少一點。

陳達德醫師:

剛剛兩位教授都有講到幾個重點,可能跟這個節目還沒有完成也有關係,因為這對小朋友在學習也算滿重要的知識,多重感官的東西很重要,我發現裡面視覺得提示很少,裡面那些關鍵字是不是都還沒有上上去。不然的話,我覺得這個節目的問題還不是這麼大,下一個節目的問題更明顯就是你找不到key point,整個節目的重點跟不是重點,figure ground的主題背景混在一起,只剩那兩個手偶在那裏講話,其實有些重點你可以上上去,因為沒有視覺都是聽覺的,因為他們說話的音調又比較平,某種程度小朋友可能會沒有抓到重點,都混在裡面,就像我剛說的很多重要的跟不重要的混在一起,第二個這個節目是涉及到小朋友的安全意識,其實這個年齡層設定的很不錯,小朋友4~6歲這時候發展是很不錯的,3~4歲的小朋友就會有幽默感了,然後對於耍寶、搞笑誇張的他們反應會很強烈,是沒有錯,但是是不要OVER,我是覺得那個大哥哥是有點OVER,我知道這是娛樂效果沒有錯,但是你不能太多,當你太多,整個節目就會有很多不必要的東西混雜在裡面,整個失焦了,我舉例有一段,我們要準備什麼食物呢?大家在討論要什麼時,他拿了好像完全不相及的比如說烤雞,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說我們不能用烤雞,因為烤雞會壞掉或是怎麼的,就是說這種畫龍點睛一筆就夠了,太多的時候其實就失焦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既然我們重點是在學齡前的小朋友為主的話,我們要考量到小朋友他可以記多少的東西?一般學齡前大概在5個步驟就已經差不多了,5個就夠了,我知道你裡面有好多很重要的點,像比如救難包裡面該有什麼,要注意什麼,是有很多很重要的知識沒有錯,但像之前陳教授所講的我們不能貪心,我們要聚焦,我希望小朋友要知道那些?那其他呢?我不期待但至少家長要知道,看完這個節目我們要問小朋友你學到什麼?你至少可以說出幾個關鍵字,那我覺得就是要濃縮在5個重點以內,這個節目你們要傳達哪幾個重要的訊息?然後把它簡化到5個關鍵,差不多是這樣,這個節目我覺得不錯的就是互動,互動就真的是很多了,大人跟小朋友互動,小朋友參與就很多了,這個就是兒童節目,只不過好像現在小朋友講話都很像周杰倫一樣,全部都糊在一起,我不知道你在講什麼?ok!但這沒關係,小朋友這樣很自然沒有錯,但就節目的表達可能還是要清楚一點,那這個時候哥哥姐姐就用比較好的口條要幫他們重點帶出來,其實這幾個節目都有一個問題就是,起伏不夠強烈,重點要帶出來,不是重點的東西要壓下去,重點怎麼帶出來呢?你可以用比較高的音調,你可以用眾多的合音或是視覺訊息來把幾個重點帶出來,讓整個節目的步調變得更鮮明,這樣就娛樂效果學習效果都會更好一點。

林惠雅教授:

我能補充一下嗎?海苔哥哥就是太HIGHT了,我想陳醫師的意思是講重點的時候應該是高音,不是重點的時候應該是低音,這是小朋友語言發展,大人對他們講話很重要的語言方式,要抓住高頻率的重點不要一直都很高頻率,或一直都很低頻率,那對小朋友的注意力會跑掉。

陳姣伶副教授:

之前的節目好像也是海苔哥哥,他好像就是一個要扮演小惡魔?但他的表演方式對孩子來說並不是那種我看你就討厭的小惡魔,可是他的確表現出比較調皮的樣子,可是有時候太過頭孩子只會注意到他的表演,反而想要藉由他去凸顯這是不對的,那個是對的反而會失焦所以他的表演可能還是要在收一點。

陳達德醫師:有點喧賓奪主的味道。

袁平製作人:

這其實有點難拿捏,又希望他能夠吸引小朋友的注意,他自己本身有劇團他是一個舞台劇演員,所以其實他是很放得開的,放得太開了。

陳姣伶副教授:

他不能持續一直,有些事情點到為止,我們趕快拉回來,讓小朋友知道了,可是他就會一路HIGHT,他一出現就很HIGHT的時候,變成孩子可能只注意到他的戲劇效果,因為孩子沒有辦法一直專注,就會忘記原本的重點,所以當孩子如果只注意到表演技巧,可能會忽略原本要呈現的安全意識或是觀點。

林惠雅教授:

我順著陳教授的地方說,除了講話以外,準備的東西跟注意的東西有很多,可以問一下在這麼多東西你可以做什麼?比如說急難包這麼多東西你可以裝什麼?可以問小朋友他可以裝什麼?其他的可以由爸爸媽媽來協助,那他就知道他裝的是那一些,而不是全部都是他,所以說話有一個重點,放東西時有一個重點,過馬路時要注意的是什麼?這是我延續陳教授所提的,為什麼國外的兒童節目講話不需要這麼誇張,你們知道嗎?

陳達德醫師:

而且你速度好像有點快,沒什麼停頓所以小朋友沒有能切入,我覺得這內容很好,就是呈現的問題,像這個節目看完之後的結果一個字就是比較亂,都混在裡面了,我知道裡面有很多很重要的東西,可是看完之後你要我做一個結論,哪幾個關鍵點的時候,好像整個混在裡面,呈現的問題。你也可以聽這些主持人的語速,基本上好像都很快的,兒童節目其實停頓很重要,不見的講話是慢但是停頓很重要,但是他之所以慢的原因是因為中間有很多的停頓,讓小朋友去切重點,這樣是一段,這樣是一個東西。

林惠雅教授:

我能不能做一個很簡單的比喻雖然不是很恰當,我還是對於主持人講話的方式有一點意見,日本卡通影片的配音跟我們卡通的配音,你去聽聽看你就知道我要講的,我們真人講話就很像配音員,那日本卡通配音很自然的就是配該有的年齡,他不是裝那個年齡,雖然他的聲優是很老的,但是他說出來的話是很自然的,我的意思大概是這樣;我的重點第一個就是真人講話的時候,應該隨著重點有高低的差別,然後自然一點;第二個就是互動,是我很在意的大概就是這兩點,雖然是兩點但是很難。

陳達德醫師:

因為這個節目還在進行,一個最終成型還沒有出現,那就希望給一些建議,也許都有考量到,那希望最終呈現的時候可以達到這種效果。

林惠雅教授:我還滿喜歡的。

袁平製作人:

教授有說聚焦還能做的像噎到的那集,因為有一個新聞是小朋友在幼兒園裡面吃午餐還是吃點心的時候噎到了,他自己坐在座位上跳跳跳結果死掉了,旁邊其實有其他人可是他不知道要怎麼求救,所以我們在這一集,食物的時候你可以打翻杯子打翻椅子都好,然後扶住你的喉嚨讓旁邊的人來注意,這個時候大人就可以來幫助你,有的時候他們可能沒有辦法自己做到,其實可以跟他們說萬一你周邊沒有人的時候,可以去撞椅子,哈姆立克法就是撞椅子撞你的胃,小朋友會發生意外可能是因為他不曉得,所以當我們在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還是可以告訴小朋友他可以怎麼辦,雖然他年紀很小,比如長輩昏倒了,他能做的事情確實就是打電話,然後不要去翻動他,因為你不曉得他到底傷到哪裡,我們在節目裡面比較細項的確實會講到,我們節目的內容有去找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有先跟他對過我們可以做哪些東西?他是有幫我刪掉一些大人才需要知道的事情,然後有挑一些和小朋友生活周遭相關的,然後拍攝的時候我們找了一張有玻璃的桌子,因為那個玻璃我們動不了,我可能要想想看有什麼方法解決。

陳達德醫師:

舖個桌巾就可以解決了,我覺得這個節目很好是因為這些本來小朋友都要知道,他在學齡前量性發展都要知道,但很多家長根本就沒有教這個東西,很多家長事實上是很無知的,很棒的節目,只不過說就像剛說到我們好的東西怎麼樣達到最好的呈現效果,當然裡面一定有很多的知識,我相信有很多知識卡在小朋友的年紀,那我們某種程度就要去學會取捨,最重要的幾個點抓出來,希望小朋友看完這個節目你至少要記得這幾個點,其他的大人記得或是跳著記、忘掉也沒關係,留個印象也好,但你至少記得重點,幫小朋友做一個結論,這樣就很棒了。

陳姣伶副教授:

我覺得這個部份也可以在提醒,很多東西事實上是預防都很重要,比如像噎到這件事情,他噎到時你教他自救的方法,可是我覺得前面怎麼樣避免噎到其實更重要,像在這個部分陳醫師提到,你要把那些東西可以用重點式的讓他知道,那你可以怎麼做,這個不是只有在發生的時候才這樣做的,還包括你可以做什麼就可以避免這些事情。

袁平製作人:

其實我們節目分上下段,上半段節目是教你預防,吃東西的時候也包括有顏色,桌上的東西你要吃你要先挑過,這是上半段呈現,那下半段是萬一你真的噎到了怎麼辦?這是有一點點相關性。

 

四、討論議題(三)

1.古金文編導簡介自製節目「運動練習生」第一季(略)。

2.委員意見:

陳姣伶副教授:

這個節目我最喜歡然後我覺得主持人很辛苦,錢很難賺,要出去一整天然後要親身學習各項運動,我覺得外景節目跟在攝影棚拍的不一樣,到外面就很開闊,而且這些選手們也許就是小朋友的同學跟它們差不多年齡,整個節目都宗旨滿好的,目的也都很健康,這是一個比較長的節目,一個就快一個小時,剛剛製作人提到,你們設計有初階、中階到高階,這次看得影片是棒球,另外一個是溜冰,內容的確會因為你們找到的資源運動型態的不同,就會有編排上的差異,我以棒球這一集來說,我看起來就會覺得初階也在學技巧,中階也在學技巧,高階也在學技巧,只是一個是小朋友來教,一個是學校的教練來教,後來是棒球選手來教,雖然說有初階、中階、進階的一個區分,但我看起來就覺得一直在學基本動作,然後每一個段都在學基本動作,甚至有一些基本動作初階的時候也有,可是教的人不一樣,可是揮擊跟丟球的動作好像都差不多,我覺得有一些運動項目會不會有類似的情況,那不見得每一種都是,像溜冰的形式就不一樣,因為溜冰你就會有一開始的溜,只是在競速後來就是小朋友的花式,再來就是特技的溜,他的形式上就不太一樣,可是棒球的部分只是教的人不太一樣,可是內容上面我感覺就會有一點重複,以我來看這個節目,我可能沒有這麼愛運動,可是我還滿喜歡看運動節目,就是說看的人不見的他要去做這樣運動,可是他看了之後他可會變成球迷,讓我去認識這項運動,我看了麼長的節目我也會想要了解一些知識性的東西,不是通通都只是技巧的部分,我看著他們怎麼學怎麼打,我不見得會上場,可是我會滿想知道有關於棒球的知識,或者是一些典故,比如說這麼長的節目可以加一點這個運動是怎麼來的,像網球棒球他其實都很有故事性,像這些東西那是從甚麼時候開始?哪一國發明的?一開始是那些人在打?後來才演變成到今天這樣,花個三分鐘、兩分鐘其實會更有感;我有一個阿姨是法式料理主廚,她有次做了個西點,她就說這個是500年前歐洲工廚御用的點心,他這樣介紹時我就覺得這東西吃起來特別好吃,我覺得每一樣運動背後也有他的故事,給我們這樣的知識,原來這運動已經歷史這麼悠久了,像製作人剛剛提到有些運動我們台灣沒有,可是它在其他地方可能很流行,那這個部份你就可以講述多一點,讓孩子可以了解以後他們如果到國外去旅遊,也許有機會他們就會看到,他們就可以連接起來,另外一些跟這些運動有關的知識,我們今天是看比賽的人,他有很多術語,我也會想要了解那個術語,比如什麼叫三振出局,什麼叫不死三振,什麼叫滿貫全壘打,這種術語其實是小朋友很有興趣的,因為台灣很多人在看棒球,像以前洲際盃棒球賽在打的時候,哥哥跟爸爸就看的很高興,我女兒坐在旁邊就很想參與,可是她聽不懂那些術語,她就會跑到房間偷偷問我,什麼叫兩好球三壞球,如果我們認識這些術語我們就可以很容易進到節目裡面,更加認識這個運動,像網球其實也是,什麼是S球,每項運動都會有術語這個部分,若是我的話會很想要了解這個部分,另外我看了一下介紹項目其實也涵蓋了很多很多運動,我發現你們有一些是團隊型的運動,像棒球、籃球都是,有些其實是個別的,我其實一直想要扯鈴,可是我都沒有看到扯鈴,我就在想是因為扯鈴不算運動嗎?像這種單獨的運動其實在家裏面就可以進行,因為它的工具最簡單,像我要打棒球,我好想打但我沒有組員我還沒辦法打,而且要有夥伴還要組一隊,羽毛球兩個人可以對打,可是有滿多運動基本上可以自己一個人,而且不需要太大的空間,像那種就可以加進去,看的人也許覺得我也可以花個幾百塊買個扯鈴或是其他的設備,就可以自己運動,我還是要強調這個節目我很喜歡,以上。

林惠雅教授:

我最喜歡的網球看到了,剛剛還有點失望說怎麼沒有網球呢,我跟陳教授的意見又不太一樣了,我不太覺得民俗運動要進來,我覺得看太多了,我看的時候也許我沒有看得很清楚,你覺得你的節目跟報導節目有什麼差別,就是在報導一個運動。因為有蠻多訪問、訪談、專訪等等這些,讓我有點誤解,我在看運動方面的這樣報導的節目,所以您是覺得是不一樣的,因為您是由小朋友開始,然後再往上教,因為我在看的時候覺得跟訪問太大的差異性,可能是我的誤解;第二個是我蠻同意知識是可以放進來的,以我熟悉的網球來講的話,非常多的名詞代表不同的技術,或的是放一段費德勒打的時候,分析他好在哪裡,但如果版權或是費用的問題,我們就找一個人打然後介紹,過程當中呈現的是什麼技巧,我都還要上網去看這叫什麼這叫什麼,然後就覺得我們的講評太差了,因為他講的都是一般的知識,所以如果打的時候,有人加上去說這是用什麼方式在打,我覺得認識一些名詞也是可以幫助他去了解這個運動的項目,我比較好奇的是怎麼挑這些項目的,對象有設定嗎?我沒有太大的意見,只是介紹時的差異性要分清楚就更像一個節目了。

陳達德醫師:

首先這個節目必須要強調我非常喜歡這個節目,在我們這個社會圈缺乏運動的風氣,小孩子缺乏運動的風氣就像大人缺乏讀書的風氣是一樣的,這個節目我覺得很重要,他的重點是引起小朋友興趣,介紹小朋友各種運動,這是整個節目很重要的,我們常講運動就是最高階的機能遊戲,所謂間接性機能遊戲,7歲之後那目標群就非常明顯,學齡後再執行發展階段的小朋友,既然是間接性運動我在講幾個重點,這個節目我看到幾個不錯的東西,第一個是有做後製及有作一些視覺上的提示,比如球怎麼跑,我覺得很好,像那個二縫線球說實在的我看不出來,因為鏡頭沒有放大,我實在搞不清楚那個差別在哪裡?那其實可以做一些視覺得提示,就是最簡單的讓我看到那個效果也好,你們有做甚至還有做一些結論,比如像溜冰那個單元,有把重點條列式拉出來,我覺得那樣很好,我覺得可以再多一點,運動那種東西很多是只有當事人才感受的到,旁觀者是看不出太大的差異的,所以需要做一些放大,這個地方我覺得不錯,第二個最重要的,這是一個親子節目,這是一個兒童台,怎麼大哥哥跑去打呢?你鼓勵小朋友要參與運動,可不可以有個大人的主持人再加個附屬主持人是小孩子,類似像大小姐那一類的,很HIGHT的小孩子,我覺得這樣會更具有說服力,因為對小朋友對於一個陌生的運動一開始可能都會害怕,那大哥哥打一打說我可以成功,而不是大人說你可以成功是代表我小朋友可以成功,那就是說服力的部分,有小朋友的互動可能更能引發小朋友的共鳴,可能小朋友看事情的角度跟大人不一樣,那再來就是剛剛所說結論的部分,這個年齡層更大了已經不像前面節目做五個區塊,這個可以做到七個區塊了,控制在七個重點裡面,小朋友在學齡後一定是競爭性遊戲,所以練一些基礎動作之後,我知道你們在棒球那主題時有把小朋友分成兩隊在打在競爭,有沒有可能說小朋友就順著這故事的脈絡,就變成其中這故事的一員讓他們跟其他人,因為這球隊一定有自己練習的比賽嗎?!那去感受一下競爭的過程,當然不用從頭到尾,就抓一些重點讓小朋友感覺平常練習,真正比賽時是怎樣,最後一個你找羅納度真的很好,就在這個領域裡面表現很好的,那羅納度這個部分可不可以剪一點現實世界,加強一點偶像氣息,比如職棒選手我們就拉一些真的比賽畫面跟得獎的畫面,讓小朋友了解這個東西真的做得好的時候可以這麼的炫,讓小朋友有更強大的動機試試看,真的做得好可以到什麼程度,你們會找一些有成就的人其實某種程度也是要為了示範,我覺得羅納度的部分可以再加強一點,這部份真的很棒。

林惠雅教授:

我稍微補充一下,我還是在沒有看完完整60分鐘情況下說的,也許這裏面有那就請多包涵,剛才陳醫生說的競爭性的運動,那是不是要加一點競爭的精神在裡面,在我們競爭的過程當中還是要有一定的品德,就是運動家精神,即使我輸了沒關係,但我守住了我應該要遵守的規則;陳醫師是希望大家往高的地方走,那我覺得只要促進他們運動就好了,那也可以找平常人,努力的運動,雖然我不一定做的很好但是我可以努力,比如像網球比賽,兩個人對打一個人輸了生氣摔拍,跟一種是輸了之後回去自己的位子冷靜休息,我們要哪一種?所以比賽除了技巧以外,這些其實是一個做人很重要的地方,他所謂運動其實是帶進來你如何面對你的挫折你的成功你的態度應該是什麼?我覺得可以加強,這是很重要的地方。

陳達德醫師:運動他不光是運動本身,而是他附帶的。

 

林惠雅教授:而且也不一定都要是贏,輸也是一種贏,看你怎麼輸法。

陳達德醫師:

到這個階段,他們其實是對輸贏都很在乎,我提羅納度是因為他更吸引眼球,當然不見得一定都要是名人,只要是能讓小朋友有一種驚訝的效果就可以了,我舉個例,像比如一個老阿公他居然可以做單槓做了一百下,這當然是很令人佩服很令小朋友有興趣,像棒球來講他找了一個國手,他很厲害啊!但他可能是太謙虛了,在這個地方沒有清楚的表達讓小朋友知道他的強項在那,覺得這個運動好像沒什麼沒有特別吸引我,有時候是節目效果,該誇張的時候把他拉出來,才可以更吸引小朋友的眼球,像是小朋友玩足球同樣是足球,英國足球跟美式足球,美式足球裝備一穿上整個人跟金剛戰士一樣,那你打那個應是橄欖球,什麼裝備都沒有就一件T-shirt套上去,就是整個效果會差很多,美式足球的裝備第一方面是保護,第二方面是故意的,讓小朋友覺得我參加這個運動裝備穿上我很炫,小朋友動機會很高,我們要他動機提高就是要讓他去動,現在家長也沒有期待小朋友運動,他們認為小朋友念書最重要,靜態性高最重要,但家長不知道靜態性高的前提是必須以動態性為基礎,小朋友要有一個良好的認知表現他的前提是在一個好的精神狀態,好的精神狀態是必須要足夠的做基礎才能有那個狀態,你沒有這些運動刺激當作能量後面的這些東西是起不來的,一班的在教室念書有點像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作法。

陳姣伶副教授:

我覺得那影片有個好的地方,他有一些小選手然後家長有來,那主持人就問他說會不會擔心這樣練習影響課業,那裡面都會帶到家長對孩子的支持,還有裡面會導正一些觀念裡面一些孩子雖然去參加比賽,但他其實學校的課業表現的也是不錯的,另一個是他以後如果往這方面發展她其實也可以功成名就,我覺得這裡面可以破除一些在教養上的迷思多元價值,我同意剛剛陳醫生提到找一些有代表性的運動員,像戴姿穎因為她成績表現得很好,就很多人去打羽球,以前我們那個年紀參加田徑隊就是不會讀書,可是現在很多孩子會以參加球隊為榮,家長不反對反而支持,我很多老師的朋友,他會一大早起來幫孩子準備一整天的餐點送孩子去球隊,積極地讓孩子去運動的大家其實看這個部分觀念其實有改變。

林惠雅教授:

我的想法常常跟別人不一樣,基本上家長鼓勵孩子從事運動維生涯規劃的這條路是不錯的,但是我們並不是要這樣的節目精神,我們的目標不是這樣,我們目標是要他們運動,所以我們回歸我們的目標,往那條路走那是另外一件事情,我只要小朋友去運動就好,名人當然有他的吸引力,可是像王建民他在運動這條路就很可憐啊,19投勝投但一摔倒就沒有了,這是風險啊!我的意思是說我比較回歸是運動,鼓勵大家運動,大家一起運動,我猜這節目的目標是這裡,我倒沒有要往那個更前瞻性的目標去走,他可以讓他知道自己有多一點選擇性,有他適合的,他就可以多從事不同的了解自己的興趣是什麼。

陳姣伶副教授:

我有一個問題,我看這個節目我想帶孩子從事這個運動,因為有些運動還有場地的限制,節目裡面增加這個資訊,比如我現在要做這個運動我要去哪個場地?以我是觀眾這是我也會想要知道的。

古金文編導:公家的話是可以在節目前面出現,私人的話就只能在節目結束後出現。

五、主席結語:

林惠雅教授:這

三個節目我覺得滿好的,前面是小肌肉運動後面是大肌肉運動,在動作發展上都有顧及到。

陳達德醫師:

MOMO的節目,基本上我們從專案的角度都會覺得說這才是電視台該扮演的電視責任,而不是一昧的迎合家長或小朋友去製作的,這個風氣要值得鼓勵,我們也期待大家能夠多做出很好的成績。

六、散會(下午四時)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