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節目諮詢委員會
名稱: 優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110年節目諮詢委員會 會議記錄
日期: 2021/09/30
內容:

時  間:民國110年9月14日 下午14:30

地  點:線上會議

討論議題:

  • 自製節目「遊戲同樂會」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 自製節目「MO蜜點亮好朋友」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 動畫節目「瑪莎的神袐故事」內容討論(對兒童的影響)。

 

出席委員:兒童神經行為發展專家 陳達德醫師(請假)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 陳姣伶副教授兼系主任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劉容襄 兼任助理教授

列    席:鄭豐展 副總監、楊佳茹、袁平、古金文、徐小雯、劉俊甫、

詹益權、林沭嬋、林依宣、倪嘉瑜、廖珊妮、林珮羚、李依玲、

周鈺軒、高欣怡、方芷芸、陳美琪

主  席: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 陳姣伶副教授

紀  錄:林珮羚、陳美琪

會議記議 :

一、主席引言:(略)

二、討論議題(一) 自製節目「遊戲同樂會」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1.委員意見:

劉容襄 兼任助理教授:

「遊戲同樂會」的節目設計把握了三個原則:遊戲內容能促進兒童多元智能發展,符合孩童的生活常規、遊戲設計有趣可以在家執行。而此節目的單元大多都符合多元智能及在家遊戲的節目內容設計。

下述幾點建議:

  • 建議節目的內容可以更著重於生活常識題目,讓觀看的兒童能夠將所學延伸到生活中。
  • 節目的設計能夠讓孩子更有互動參與感,讓觀看的兒童能夠更容易抓到節目的重點。
  • 設計親子也能輕鬆參與的活動,例如可促進手眼協調的拋接沙包或是考驗記憶力的暗棋,都是小朋友會感興趣而大人也會產生共嗚的活動,可以朝著這個方向思考。

陳姣伶 副教授:

「遊戲同樂會」是一個具娛樂性的節目,預期在收視表現上應該也會有亮眼表現!遊戲內容也融入了兒童的生活所學,誠如容襄老師提到把常識轉為知識,能更深化這些各領域的概念。若是要達到育教於樂,幾點建議如下:

  • 分組組隊的遊戲難以在家執行。現實各家小朋友大多都只有1至2位,無法模仿節目內容分組比賽,可能會降低節目的參與感。
  • 節目可考開放學校以班級為單位組隊參加。學齡到青春期的發展階段,同儕關係的建立與互動與學習很重要,待疫情平緩後若有機會,我還蠻期待看到有兒童能組隊來參加。

三、討論議題(二) 自製節目「MO蜜點亮好朋友」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1. 委員意見:

劉容襄 兼任助理教授:

其實我非常期待看到這個結合科技的節目完成,因為我覺得太有意思了!節目的互動性非常高,從單元樣片會令人期待看到整集完成技術的呈現是怎麼樣的模式。

下述幾點建議:

  • 增加「MO蜜點亮」四位主角辨識度,會幫助孩子在看的時候能夠更連結節目的主題。
  • 本節目設計蠻能夠去抓到孩子在發展年齡層要去面對的各種學習,並且呼應他們進入學校所學的東西。我還是強調一點,有所依據會做得比較久,也就是這個節目希望未來往下繼續發展,那這些節目主題該如何開展,要從哪些不同的面向去確認。
  • 節目內容的故事情境,建議從符合孩子生活中的事件展開。譬如樣片中認識時鐘單元。事實上我們並不期望孩子在節目3到5分鐘的時間就學會認識時鐘,而是希望利用節目內容,引發讓親子間能夠延續相關對話的機會,所以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只是將事件鋪一個清楚的梗,點到為止,而實際目的則是讓這個事件的梗,能夠延續到親子的現實面能夠繼續聊。

陳姣伶 副教授:

就此節目有幾點建議:

  • 這個節目採新技術的動畫,但也較考量技術層面該怎樣讓整體畫面呈現較好的質感。從樣片畫面的立體感覺,似乎不夠明確跟清楚,或許正式節目會再調整。另外還有配色的問題,因為四隻主角顏色鮮豔但單從樣片的背景視覺效果,會覺得不夠清爽且有些背景顏色跟主角顏色太相近,會讓角色形象不容易浮現。
  • 就兒童發展學來看,孩子到大班以上年紀對卡通式的虛擬角色教學其實較不感興趣。而就本節目的內容及型態,會建議收視族群設定再降低年齡層至2到6歲的孩子,更容易去塑造他們對角色的認同跟喜愛,並對節目內容產生深刻印象。
  • 內容呈現上每集節目會有4個單元,每個單元再透過主題故事去串起來的,所以本節目很有連貫性。然而,單從試播的單元來看,可能內容會太龐雜。製作單位很用心企圖心也很強,希望把很多內容放進去,讓它非常豐富,但是包山包海就會變成每樣東西不夠深入,單元彼此之間要串聯的時候,也會變得稍微牽強一點。或許可考量像數學邏輯跟英文單元改成穿插的單元,不一定要每集都有。
  • 建議「MO蜜點亮」的角色可以請小朋友來配音。大人配音會有點太刻意表演的感覺,不如小朋友的音調,童音中搭配一點憨憨的兒語,會覺得更貼近真實且可愛。

四、討論議題(三) 動畫節目「瑪莎的神袐故事」內容討論

  1. 委員意見:

劉容襄 兼任助理教授:

其實這部動畫蠻有創意的,它也帶有一些想傳達的想法,這個概念延伸出現的時候,就會讓我們去思考孩子看見的又是什麼東西,也是我們比較在意的事情。

  • 所有正確的知識和學習不能來自於恐懼的氛圍。如果是恐懼氛圍帶出來的學習,我們就會去多多留意。我相信這一個節目他所要講的都是反話,節目一開始營造出一個恐怖的氛圍,但真正到結尾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到其實原來並不恐怖。舉例本集樣片在講當你會害怕,你的同學也一樣害怕,所以大家都在害怕,但很有可能其實只是你想太多自己嚇自己了。我們這些有年紀的人都看得懂。可是若觀眾是較小的孩子,他腦海當中所留下來的影像是什麼?
  • 這樣的節目若成人陪伴收視,可能還可以延伸討論節目傳遞的概念。但若純粹給不同年齡層的孩子觀看,他們到底比較關注些什麼呢?學齡前後的孩子,對於真實和想像兩者之間尚在模糊學習辨別,他得到的訊息容易是畫面出現東西產生的恐懼及帶來衝突;如果是大一點的孩子的話,他一定覺得很好玩,不管我怕不怕,但是我先學會了模仿,然後我就會直接跟我的同儕進行互動,這個也是孩子在成長學習中常見的情況。
  • 也就是不同年齡層孩子會延伸出什麼樣相關的認知或者是展現出什麼樣的行為,會需要回頭來探討兒童發展這件事情。所以即使節目在國外已有些不錯的口碑或成績,我仍會再小心一點,收視年齡層如果能以青少年以上,節目成效會更好。

陳姣伶 副教授:

這部動畫整體畫面的精緻度非常好,我覺得已經可以達到好萊塢等級,但有幾點需要考慮:

  • 國中以上階段才能理解高層次的形式運思

我們看的時候我們會看得出來它是在反諷,算是高層次的形式運思,也就是觀眾的後設認知需要蠻強的,在兒童發展上後設認知要到國中以上的階段才可能去理解。台灣很有名的繪本作家賴馬先生有部「帕拉帕拉山的妖怪」也是在講妖怪,但很受幼兒園歡迎,一方面它是採直敘事的方式好理解,一方面繪本較靜態,孩子可能心裡想像,但畢竟不會真實出現在眼前,可是動畫直接呈現眼前加上動作會更感覺栩栩如生。而「瑪莎的神袐故事」這部動畫在情境營造的藝術層次很高,但相對在處理一些恐怖畫面並沒有那麼小心翼翼,也有可能是原創者 想要呈現的。但如果太小孩子來看這樣的內容,也許真的會造成做惡夢,或者是心理上的一些恐懼。

  • 幼兒園可能不適合單獨觀看,建議有成人陪同者一起收視

我認為幼兒園年紀的孩子,可能比較會感受到的是恐怖的氛圍,而沒有辦法那麼容易去理解那個反諷的敘事方式,或者是採否定再否定類似那種負負得正的敘述方式,對學齡前孩子其實不好理解。好比我們小時候看司馬中原講鬼,雖然很愛聽但是很怕,之後會有不敢去上廁所,不敢去做什麼這樣。但如果是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就可以比較能夠理解故事要呈現的風格跟敘事的手法。

  • 如果無法分流分眾,播出後可能會變成弊大於利

我個人覺得這部動畫蠻適合課室討論,老師可以用這樣的影片帶著孩子來討論裡面的議題,來跟孩子做所謂的角色取替或者是一些邏輯分析或是問題解決等等。但家長畢竟不是教育工作者,這個也是我們會覺得可惜的地方。並不是製作單位選到不好的影片,你們反而是選到一部優質影片,可是回過頭來我們還是要面對,目前的家長對動畫觀念接受的程度,還有他們跟孩子一起參與影片觀賞的時候扮演什麼角色。其實我們不是指影片造成孩子傷害,而是指即使是有些好書也常需要導讀。可是如果家長只是站在選擇的角色簡單替孩子選,然後要孩子自己看,而不是陪伴孩子一起觀看及討論,那我想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建議暫緩播出這部動畫。再更進一步來探討,其實不管是社會還是家長,很多觀念都一直在調整跟改變,好比經典童書「野獸國」在30年前台灣剛出版,家長不太能接受怎麼可以翻譯一本書是小孩會罵媽媽的,這樣會造成小孩模仿學習……等等,但30年後的現在,家長都很能接受,不再聽到質疑撒野的小孩竟然沒有被處罰之類的批評,反而能理解孩子若在虛擬情境盡量釋放他的情緒,在現實生活當中他反而不會亂撒氣。我覺得未來的家長可能都屬於資訊型的,會透過網路訊息去得知「瑪莎的神秘故事」影片的價值是想要傳達破除兒童他們平常面對一些事件的恐懼,屆時或許播出本片不會有啥問題。

七、主席結語:

非常感謝各位的線上參與,也給予MOMO親子台很多寶貴的意見及想法,而在座的老師們亦通過這樣的座談模式與影片交流得到新的收獲。關於議題三所討論的動畫節目「瑪莎的神袐故事」,非常感謝委員們給予之思考點與寶貴建議,由於現實生活無法保證家長陪同收視,即便該動畫原始立意良好且於海外播出熱烈,親子台仍將參考委員們建議,作出「瑪莎的神袐故事」不排播決議!

以上,感謝大家。

 

八、散會(下午五時)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