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節目諮詢委員會
名稱: 優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109年第1次節目諮詢委員會 會議記錄
日期: 2020/03/25
內容:

時  間:民國109年2月25日 下午15:30

地  點: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496號9樓  MOMO親子台第一會議室

討論議題:

  • 自製節目「寶貝愛做菜」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 自製節目「動物大聯盟」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 自製節目「一起玩編織」第一季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 自製節目「一起摺氣球」第一季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出席委員  兒童神經行為發展專家 陳達德醫師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 陳姣伶副教授

列    席:鄭豐展 資深經理、唐蔚芸監製、楊佳茹、袁平、古金文、徐小雯、戴鈺純、林沭嬋、林依宣、蔡尚淳、廖珊妮、林珮羚、李依玲

主  席:兒童神經行為發展專家 陳達德醫師

紀  錄:林珮羚

會議記議 :

一、主席引言:(略)

二、討論議題(一)

1.袁平製作人簡介自製節目「寶貝愛做菜」(略)。

2.委員意見:

陳姣伶 副教授:

首先,我個人是很喜歡這個類型的節目,像是台北市親子館目前最熱門的課程就是親子廚房。那做烘焙或是做烹飪的過程當中,其實對孩子不管是美感或者是精細動作或者是一些認知,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其實都很棒。那因為剛剛製作人有提到說你們有修改年齡層,我的想法是事實上小一點的年齡的孩子,三四歲我覺得都很適合這類型的親子互動方式。只是在目標成品的選擇上要有所考量,比如說台北市的親子館是六歲以前才能使用,學齡以上就不能進去親子館。所以他們學齡前的親子廚房很多地方就是需要家長來協助小朋友,例如使用烤箱等。就是說烹飪的操作是低年齡層的小朋友可以勝任的,在家長的帶領下他就可以完成。

根據節目的菜單,我發現蠻多料理其實還蠻費工的,就是說它是比較複雜一點,不是像我想像若是在幼兒園裡面或是比較小的小孩,所以其實如果你們要把這個適合的年齡層可以拉大的話,我覺得不同的級數可以穿插不一樣的料理的內容,讓更多小朋友跟家長可以在電視機前面學習。另外,由於這次的節目是採取跟不同家庭合作,所以每對親子的互動就很不一樣,但節目如果是希望促進親子互動,就需要有引導片的效果,我個人會比較喜歡後面那個做冰淇淋沙拉的那個互動的方式,因為我覺得做那個蓋飯的那個媽媽,感覺有點好像貴婦,就是說她在旁邊幾乎沒有怎麼動手,大部份的時間她是手插著站在一旁。那我覺得那個氣氛就沒有帶出來。

第二點,在做菜衛生上,有媽媽是有雙很漂亮的彩繪指甲,但是在做菜前是否可以變成一個提醒,讓她去洗手跟戴手套,然後節目可以上個字幕教育大家做菜的衛生習慣。又譬如說小朋友操作,可是小朋友的指甲其實稍微比較長一點的,或者說示範的人手上還戒指,這個我覺得在做食物的事情上面,都有點違反衛生原則。那我覺得這是小地方,觀眾不一定會去那個,但是我覺得那個是要傳遞一個訊息,也可以把這些東西變成是前面的提示,就是說當你要準備食物的時候還是要注意到這些。

最後,如果能讓烹飪延伸出其他的學習會更好,例如說可以使用繪本,如果今天先講一個南瓜派的圖畫書,講完之後再跟小朋友一起做一個南瓜派,讓孩子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透過前面感興趣的可能是聽故事或是什麼,然後他認識歷史也好,然後另一方面是增加他做這件事情的動機,他在參與的時候會更有感覺,我覺得那也是一個蠻好的,就是讓這些食物本身也有一些故事。

陳達德 醫師

就我的部份,有下列幾點可以提供大家參考一下:

第一點,親子間的分工步驟應該有更明確的說明:

其實剛才陳教授有提過,做菜活動其實小朋友都可以參與,我覺得有關於大人的部份跟小朋友負責的部份要再明確的提出來,譬如說在第幾個步驟,這個步驟可能小朋友就不適合,就可能請爸爸媽媽或者是說做某種程度的變化

第二點,小朋友的參與度應該提高

小朋友參與可能要多一點,我們希望能夠讓小朋友有更多的參與,譬如說像第一組還好,因為第一組的年齡比較大,第二組就是年紀比較小,會發現小朋友常常被晾在旁邊,因為大多東西他不能做,削皮他也不能做,什麼東西他也都不能做,他就晾在旁邊。那怎麼讓提高小朋友的參與度,在執行的程序可能要做一些調整,就像是陳教授剛剛講的,譬如說不要制定太複雜的菜單。在執行的過程中,可以擺脫制式的操作,像有些地方要把它壓爛,不見得要用器具,像那個馬鈴薯要攪拌,拿一個木的湯匙,好大一個在那邊壓對不對,那為什麼不改變一下,就把馬鈴薯放到塑膠袋裡面去,然後用手去捏。小朋友是可以做捏的動作,這個是小朋友OK的,所以可以做一些機動性的調整,變成說小朋友可以執行的,或是找一些安全性高的輔具來協助小朋友執行,像是節目中使用了一把很特別的剪刀來代替菜刀,讓小朋友可以完成切菜的動作就是很好的方法。

第三點,節目最後的重點提示部份太多文字了

如果因為做菜的步驟很多,那在提示上可以使用比較視覺方面的提示,畢竟收視的族群是以小朋友為主,譬如說蛋兩顆,那就拍出二顆蛋的畫面就很清楚的知道了,希望文字能夠更少一點,因為文字是屬於比較大的小孩看的,如果收視的年齡層要壓低的話,就要有更視覺化的東西。

第四點,主持人的語速太快

5歲之前的小朋友,簡單的來講,一秒鐘大概二個字,當然不是講話一秒、二秒這樣的語速,各、位、大、家、好。不是這樣的,基本上在五歲之前語速大概一秒平均二個字,主要是他有很多的中斷,講講講講,停頓。一段一段,分段要很清楚,就像我們看唐詩「人之初」頓一下,「性本善」頓一下。如果沒有停頓一直講下去,那是大人的講法。第一集主持人的語速基本上有點快。第二個節目的過程主持人可能是希望用比較有趣的聊天,但那個聊天是大人式的聊天,不是小朋友聊天的方式。

第五點,影片畫面太過繁雜、擁擠

畫面有點擁擠,因為鏡頭裡塞滿了主持人、小朋友、媽媽、食材等,這就要講到小朋友注意力的問題,小朋友的專注力其實大概在二歲的時候開始發展,是他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一個焦點上,二歲之後就是維持,三歲之後才有謂的雙向性注意力,就是說,你叫小朋友看,那是被動。那他主動去看那個是不一樣。一開始是拿東西到他面前告訴他這是什麼,但是到動物園去是要他看那些動物在哪裡,那是要小朋友主動的去注意去聚焦在某一件事物,那是大概在三歲之後發展的,這就是涉及到所謂的連結 ,先看A再看B,再看A再看B,這種交接性注意力是在六歲之後,所以小朋友的多功注意力大概是在六歲以後,大概在學齡後才會比較成熟,學齡前多工注意力其實並不好。也就是他一次比較不能處理那麼多訊息,所以我們通常對學齡前的節目,會希望降低訊息量。一次給小朋友看一樣東西就好,不要太多。畫面也盡量簡潔,讓小朋友能夠聚焦在某一件事件上,這涉及到直行性注意力,或是像剛才講的選擇性注意,選擇性注意是14歲之後的事情。那考慮到小朋友的注意力,如同剛才講的,畫面要單純一點,一次呈現一樣東西。主題會比較明確。

第六點,同儕的認同會提高對於節目的參與度

對於5歲的小朋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同儕。你要有其他小朋友的參與,他的興趣度才會更高。這又講回到剛才提的CBeebies的節目,他就是一步驟一步驟這樣子做,開始是做這個食物,然後是邀請他的朋友來他的家吃,然後大家這樣子分享覺得好不好吃啊等等的意見如何。做菜的過程當中可以是一個小朋友就好,不用太多,但是做好之後的分享,應該是小朋友們來分享,但我們看到都是大人在吃啊,都是媽媽和主持人在吃,那個階段要不要換一下,讓其他小朋友參與。用其他小朋友的角度來分享,我覺得會更有趣,小朋友們會更有興趣,他會更在乎其他小朋友的感覺。

三、討論議題(二)

1.古金文編導簡介自製節目「動物大聯盟」(略)

2.委員意見:

陳姣伶 副教授:

我很期待這個節目的內容,因為先前觀看時就覺得很有Discovery的水準。可是我看你們的企劃案裡面,沒有設定節的目標對象的年齡層,那就比較難去判斷內容是否能讓孩子看懂。或者是說對於這個內容的編排有沒有區隔,或是說你們就是希望老老少少都是你們的收視群,還是說在年齡上還是會界定?另外一個,我覺得蠻好的,就是你們現在所介紹的這一些動物喔,其實都會先從台灣的環境就是跟孩子比較接近,在地的自然環境裡頭的動物去介紹起,這個部份是蠻符合孩子的一個生活經驗,跟他的知識發展的一個順序性由近到遠的介紹。但都是在動物園中拍,在拍攝的內涵會不會受到一些限制?而且60分鐘的節目即使是對於學齡的孩子來說也太長了,是否可以拆成上下兩集,一集30分鐘讓小朋友有足夠的時間及能量去吸收節目所提供的資訊。

陳達德 醫師:

首先我覺得,節目中的立意都很好,但還是要回到最基本的,在收視群年齡的設定上。如果是學齡後,對於60分鐘的節目到底能保持多久的專注力?能學習到多少節目中所傳遞的資訊?這裡涉及到物件的概念,小朋友大概在8~9歲的時候開始對於自己生活四周的細節開始感興趣,大一點之後才會對其他地方生活的細節感興趣。

其次是專家達人的風格。第二集蜘蛛達人就做得很好,有掌握到節目的節奏也能深入淺出的講解。但第一集的專家就太像在上課了,不斷的說明沒有停頓的時間讓小朋友去觀察和思考。知識量太大會造成小朋友無法集中焦點,再加上說話的節奏不能過快,小朋友6歲以後才開始有多功注意力的發展。

最後是節目的情境塑造,要引起小朋友的興趣。比如說在野外要看蜘蛛,要穿的樣子,有些地方要像講故事一樣,不要像第一個那樣,我相信他一定是專家,但真的是像在上課啊,大量的知識量下去,那內容都很豐富,知識都很豐富,但是我懷疑小朋友能夠撐多久?以上是我的建議。

四、討論議題(三)

1.楊佳茹資深製作人簡介自製節目「一起玩編織」(略)。

2.委員意見:

陳姣伶 副教授:

這是DIY的手工藝的節目,我自己是蠻喜歡的,編織跟其它DIY不太一樣的地方是,它可做平面也可以做立體,然後,精細動作的技巧可以更多元更複雜,所以先前有建議其實可以往編織方向發展,那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問題可以挑毛病了,因為大家就是一直在進步,像比如說我可能看影片的時候在做編織想說可以再生活化一點,然後節目就有安排生活化的環節了,也有生活應用的部份,使用日常工具來製作編織器,大部份的元素都有帶進來,節目內容的部份沒有特別可挑剔的地方。唯一要注意的地方可能是主持人衣服的配色要跟節目背景色有所區隔,注意節目視覺的舒適度,再來就是目標的設定可以有年齡的區隔,年齡小的小朋友可能做簡單的題目,而對於空間知覺的一個辨識,需要有空間邏輯和配色的美感的,能就設定給年齡層比較大的小朋友去執行,讓不同的年齡層有不同的目標區隔性,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

陳達德 醫師:

這個節目來講的話,我個人覺得不錯,但無非就是雞蛋裡挑骨頭,再針對一些可能大家比較沒有意識到的部份,第一個就是剛提到的空間概念,小朋友平面和立體的空間發展從很小很小就開始了,但是平面空間概念是比較晚發展的,節目在拍攝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程序會涉及到上下左右的操作,要知道對於小朋友而言,只是打一個結這個動作,就會涉及到很多發展概念。其次是,我發現運鏡基本上都是由上往下拍,也就是小朋友基本上是用平面空間概念去理解這個立體的動作,對他來講其實會有點吃力,我會建議運鏡上可能要稍微多幾個角度,用立體空間的概念讓電視前面的小朋友去理解這個動作,不是光是從平面。從平面去理解空間的變化。

再來是操作講解的速度有點快,像那個打結的速度,有些地方可能要用慢動作來處理,不然成人覺得很簡單,就打個結而己,但是小朋友這是很難負荷的。

最後小朋友的節目還是要有一個結論、重點提示的部份,將所有的步驟都再提醒一次。這大概就是我的建議。

五、討論議題(四)

1.楊佳茹資深製作人簡介自製節目「一起摺氣球」(略)。

2.委員意見:

陳姣伶 副教授:

這是DIY系列裡面的一個,比較特別的是選擇「氣球」為題材,我有個學生,他曾經在幼兒園大班裡以氣球為學期發展的主題,一開始是帶著孩子去探究氣球這個主題,比如說包括氣球的原理,包括氣球的材質,然後老師還帶孩子們去參觀台中一個氣球博物館之類的,整個課程是有舖陳的,最後才是用氣球去做造型,並且完成目標物。我想要提醒的是,節目可以有些舖陳,先從認識氣球開始再試著操作,再去欣賞達人的作品。因為孩子的能力有些是做不到的,如果每一集都要去做,那如果是不敢做的小孩,看了第一集就大概不會再往下看,因為害怕而產生抗拒。如果節目在舖陳上可以有個脈絡,即使不敢做的小孩也可以去認識跟欣賞氣球的美。以上是我在看這個企劃時的一些想法。

陳達德 醫師:

首先的重點是,小朋友怕氣球是被大人教出來的。因為大人看到氣球爆掉的反應,會讓小朋友學習到氣球是被害怕的。但其實小朋友本來是不怕氣球爆破的,他是在這個社會化的過程中學習到的並且成為一種成見,成見是一種長期的情感狀態,注意力是一種短期的情感狀態,你對某件事情有負向成見,你就不可能在這件事情上產生多少注意力。所以讓小朋友對於氣球感興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漸進式的讓小朋友瞭解到氣球破掉是很正常的聲音也不可怕,可以轉換氣球的材質開始。

像是玩氣泡紙,也是從壓破氣泡來覺得好玩,這就是小聲的氣球爆破,可以從這裡開始讓小朋友覺得不可怕,然後進入到踩氣球,也是會使小朋友覺得好玩,又例如氣球也不一定要灌氣,像是夏天小朋友最喜歡玩的水球,都是因為會破掉而讓小朋友覺得好玩,又譬如說吹泡泡,小朋友最喜歡用手去弄破泡泡,再終才是所謂的氣球製作。

再來是輔具的協助,各個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能夠執行的動作不同,是否可以借助輔具來幫助小朋友執行打結或是吹氣等動作,就更能提高小朋友的參與意願。

六、主席結語:

非常感謝各位學者專家的意見及指教,兒童節目首重的是提高小朋友參與度,並保持對任何事物都有高度的學習意願。學齡前過程比結果重要,結果能做到什麼程度,不見得要很複雜,但是不複雜的結果可以應用在有趣的遊戲裡,讓小朋友們能在節目中獲得樂趣及學習能力。以上,感謝大家。

七、散會(下午五時)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