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節目諮詢委員會
名稱: 優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111年節目諮詢委員會 會議記錄
日期: 2022/09/30
內容:

時  間:民國111年9月15日 下午14:30

地  點:線上會議

討論議題:

  • 自製節目「MO蜜點亮好朋友」節目內容討論、及「MO蜜點亮超級救援隊」節目製作建議。
  • 自製節目「史汀出任務」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 承上題,如何將STEAM教育架構與內容節目化之諮詢討論。

 

出席委員  兒童神經行為發展專家 陳達德醫師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 陳姣伶 副教授兼系主任、所長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 劉容襄 兼任教師

列    席:鄭豐展 副總監、楊佳茹、袁平、古金文、詹益權、徐小雯、

劉俊甫、林依宣、林沭嬋、倪嘉瑜、廖珊妮、林珮羚、李依玲、

方芷芸、陳美琪

主  席:兒童神經行為發展專家 陳達德醫師

紀  錄:林珮羚、陳美琪

會議記議 :

一、主席引言:()

二、討論議題()自製節目「MO蜜點亮好朋友」節目內容討論、及「MO蜜點亮超級救援隊」節目製作建議。

(一) 委員意見:

1.「MO蜜點亮好朋友」

主席陳達德醫師:

  • 節目受眾年齡層設定為4至8歲,就兒童發展而言橫跨了很大的階段,但就節目內容來看,建議設定4至6歲的兒童收看。
  • 節目主角語速稍慢,不符合設定的年齡層。節目中每分鐘語速約是120個字左右,大概是適合4歲到4歲半左右,但小朋友到了5歲之後,對話語速基本上與成人之間的對話速差不多,大概可以到每分鐘136或138個字的語速,所以節目語速稍慢了點。
  • 建構在第一母語結構的英語學習方式,就節目設定的年齡層而言是正確的方法。
  • 使用真人人偶方式的歌唱舞蹈,受限於人偶裝限制,會看不到肢體明顯擺動的樣子,無法引導4歲以上小朋友做到肢體發展的功能。建議能夠有更確實的舞蹈動作教學,方能符合4歲以上兒童的身體發展。

陳姣伶副教授:

  • 「MO蜜點亮好朋友」的主角造型可愛,在YouTube的點閱率也很高。
  • 節目內容單元分段有點過多,較無法有深入的探討。
  • 英文教學的設定太過台式,應思考將單詞融入生活日常對話中呈現。例如節目中教導Clock或是alarm Clock的單字,不如學習整句的what time is it?類似這樣比較日常生活的用法,讓孩子學習如何問或回答時間,更生活化的將英文融入日常應用。
  • 部份中文台詞的設定非兒童日常會使用的用詞,例如節目出現「哇,你這個真的是天籟」,或者是說「哎,我大人不計小人過」。這些用詞可能4到8歲的小朋友還不太懂意思,或者是說不是他們會去使用的語句。

劉容襄兼任教師:

  • 我讚許一下就上一次會議後,每個角色的個性都有突顯出來,整集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是能夠投入每個設計的橋段。
  • 節目的英文教學應更強調生活情境的學習,而非重複的強調單字背誦學習。
  • 節目進行單元切換時,缺少轉場的畫面銜接或是提示,可以思考每個單元設定固定slogan,在不同時間段落產生對節目的儀式感,提供觀眾與節目互動性的引導。
  1. 「MO蜜點亮超級救援隊」

主席陳達德醫師:

  • 依據節目的內容來看,年齡層的設定比較適合3至5歲的兒童收看。若是以目前預定7至9歲的收視年齡設定,可能需要將節目內容做大幅度的修改以符合適齡的兒童發展需求。
  • 節目的劇情設定應將兒童心意能力納入思考,4歲以上的兒童已 開始發展心意能力,能學習看到表面以下的東西,也就是弦外之音,但節目中太多過於單純直線的劇情設定,不能有效幫助4歲以上兒童成長。
  • 多元價值觀的設定。6至7歲的兒童開始發展多元價值觀,比起天馬行空的假想而言,讓他更有興趣的是不同地方的、不同年代的人,他的生活是怎麼樣。對於別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價值觀,會對這個東西更有興趣。若是節目仍預計以7至9歲的年齡設定,建議將內容融入多元價值觀的設定。
  • 增加生活層面及生活應用相關的劇情設定。7到9歲的兒童開始想要知道別人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別人的生活、異地的生活,不同時代不同年代的生活,他們是怎麼樣處理的?建議加入節目內容的設定,以符合目標年齡層。

陳姣伶副教授:

  • 「MO蜜點亮超級救援隊」是屬於英雄變身解決問題的節目模式,主要是在提醒兒童要注意安全等。但題材設定的場景卻與一般兒童生活環境相差甚遠,例如蓋房子的工地或是森林濫伐所導致的土石流,較無法引起兒童生活經驗的共鳴,建議融入日常生活的場景,例如去海邊戲水的警示標誌、開車出遊要繫上安全帶……等的安全提醒。
  • 7至9歲的兒童已步入青少年初期,對於節目中可愛的主角變身為英雄的節目內容可能會覺得比較幼稚,反而是對情感面的發展會比較有興趣。
  • 延續第一季的節目內容設定,新的一季還是比較適合3至5歲的兒童收看。

劉容襄兼任教師:

  • 場景設定偏離兒童日常生活亦非不可行,反而可以讓兒童思考若是陷於此危險情境時該如何應對,畢竟有時候意外真的是沒有辦法預期,即使生活情境當中好像感覺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 節目內容的故事性略嫌不足,從事件發生到主角出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希望能夠再增加更多的情感面,讓每個節目的角色都有情感的連結與發揮,也能讓觀看的兒童產生更多的共鳴,不單只是角色本身的神經質老實人,或者是幽默風趣,也可以延伸談到老一輩和年輕人之間的關係等。
  • 角色變身後的辨識度不足,除了顏色以外沒有很顯著的差異,無法產生英雄變身後該有的視覺衝擊。
  • 節目的設定不要只是照著直線的劇情發展,應該著重於事件背後所蘊涵的目的,也是要傳達給兒童觀眾的重點。例如本來是出於好意,只是好意做錯了,造成了負向的部分,而這背後隱藏的動機被發現的時候,就可以讓觀眾多一點思考和引發不一樣的火花。

三、討論議題()自製節目「史汀出任務」節目製作內容討論及建議。

(一) 委員意見:

主席陳達德醫師:

  1. 該節目設定的年齡層為學齡兒童,大約是9至10歲的階段。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該階段屬於具體運思期,節目內容的重點包括具體性、守恆的概念及事情轉變的過程會比結果更重要的幾個特性,該年齡也具備了抽象性的思考能力及邏輯思考能力。
  2. 科技及工程的部份應讓小朋友學習建構,譬如說為了解問題而自己動手做的工具等等,重點在建構與操作的發想與學習過程。
  3. 與生活議題的結合。例如海洋石油污染的議題發想及延伸,從環保議題到讓小朋友學習並發想何種方法才能更快的將油污去除,繼而延伸到如何運用生活中的器材來製作工具,模擬試行移除物品的方式。
  4. 節目內容應掌握STEAM的五大精神,而且STEAM的課程通常是跨領域的,很少只針對某一個領域,節目在後續的規劃與設定要思考各領域要如何發展及內容的呈現如何更融入生活情境。
  5. STEAM中提及的五感學習,可以藉由動畫說明來輔佐,是節目內容設定時可以好好利用的工具。
  6. 節目設定的年齡層應注意,避免太過複雜的系統化思考,也不要太多假設性的推演。雖然具體運思期的孩子已經具備很多思考能力的基礎,但是太抽象及太多假設性的推演仍舊不適合。應將之適當簡單化,並且強調變化及轉變的過程而非最終的結果。最後是適當的在節目加入幽默感的元素,目前節目的呈現方式略為乏味,如果能增加一些角色扮演或故事方式,以有趣的角度來呈現理論概念,會比單純的解說更能提高小朋友的集中注意力。
  7. 最重要的一點是安全性。STEAM課程裡面有很多動手做類似像實驗操作的過程,要非常注意的是安全第一,安全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像是節目內容中製作空氣炮的單元,節目最後做了一個超強版的空氣炮,怎麼運用玩耍和該作到怎樣的保護措施一定要提醒!

陳姣伶副教授:

  1. 目前樣片尚未看到後製的字幕及字卡,DIY節目應適時放上提醒的文字及彙整重點的字卡,以提高觀眾的記憶。
  2. 節目缺乏與觀眾的互動性。針對節目想要發展的STEAM議題,但是整個節目從頭到尾都是兩位主持人而已。如果以樣片內容而言,會覺得有一點單調,因為全程沒有其他的形式,都是看兩位主持人在進行和談話。
  3. 建議增加幽默及有趣的節目人物設定。國小的兒童學習可以融入一些幽默及搞笑的互動方式,用有趣的方式融入科學或物理知識,可以增加兒童的學習意願,可參考LIS情境科學教材平台。
  4. 生活化的情境內容設定,讓觀眾可以產生共鳴。用日常生活會發生的故事劇情去鋪陳STEAM的知識,讓觀眾能融入情境,增加記憶點。
  5. 科學原理介紹不足,建議加入專業的解說或是聘請專家在節目後做簡短的原理說明。
  6. STEAM的科學教育並非一定是高深原理,也可以是很生活化的主題,例如教兒童如何使用電子鍋煮出好吃的米飯。如何判斷水跟米的比例及米要先泡水嗎?要泡多久的時間等,都涉及了數字中比例及衡量的概念,那如果是烤餅乾烤焦了,又是因為物理或某些化學變化而成的。在生活日常中就有很多很吸引兒童的STEAM議題。
  7. STEAM的A是代表ART藝術,是要發展兒童藝術及美感。在議題的設定上可以非常多元,也可以包含其他領域,例如大部份小朋友都喜歡的汽車,不同年代的汽車有不同的美感及功能,其中就包含了藝術及科技、工程還有生活應用的多重領域。重點是日常生活隨處可見,就能讓兒童在學習上更有興趣。
  8. 針對節目的年齡層是國小三到四年級,建議節目的議題可從現實發生的知名新聞去發想。例如先前南方澳斷橋的採訪新聞,新聞最後有請專家學者說明這是屬於什麼現象及原理,有些國小的自然老師就會直接拿這個影片當教材,那我們節目也可以朝這個方向去發想。

劉容襄兼任教師:

  1. 節目內容的設定與日常生活的關聯性不足。節目教的概念較無法與日常生活做聯結,無法將所學的運用在生活中。
  2. 激發動手做的意願。STEAM很強調的一點是動手做,當電視前的家長與小孩看完空氣炮的節目後,如果也想試試看但節目中的取材卻是日常生活比較無法隨手可得的材料,就會降低觀眾DIY的意願。
  3. 節目應增加材料及作法的完整字卡,讓觀眾能在家練習。
  4. 節目內容可增加故事性的操作。讓節目能夠有一些人物橋段的鋪陳,用比較誇張或是搞笑的方式進行,都可以增加觀眾的記憶。
  5. 從新聞事件或生活事件做節目主題的切入點,增加觀眾的吸引力。節目的設定脈絡若能以:日常或新聞所提及的問題點切入→思考問題及解決方法→實際操作→延伸的聯想→理論介紹→回到生活情境的應用。會更符合STEAM的精神。
  6. 節目的人物設定應更豐富多元化。目前看到的內容是以兩位哥哥姐姐在節目中介紹及操作,雖然他們聊得很活潑,但專業性略顯不足。建議可以增加類似專家解說角色,可以是真人可以是動畫,讓觀眾在看到這個角色出現時就知道要講解理論了,這是個很重要的概念,會讓觀眾產生認同感。
  7. 針對節目是設定國小三到四年級的學齡兒童,也由於現在的行動裝置普及,兒童在接受訊息的來源多速度也快,那在節目的設定如果能以故事性及事件性做切入點,會讓兒童很快的與節目內容產生連結,再佐以故事性的敘述方式,更能讓兒童產生延伸性的聯想及思考,繼而提高他們的學習參與意願。

四、討論議題()承上題,如何將STEAM教育架構與內容節目化之諮詢討論。

(一) 委員意見:

主席陳達德醫師:

前面已經有分享我對於STEAM的意見了,那這裡建議製作單位可以思考在第二季的規劃時,可以五大領域的內容作綜合規劃的設計,或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從科學為基礎再增加其他領域為節目主軸進行,都是可以思考發想的方向。

陳姣伶副教授:

  1. 建議製作單位可以將節目議題整合。STEAM是跨領域的學習,不用特別區分是屬於哪個領域?可以思考以一個議題帶出各領域的學習點。
  2. 節目名稱的設定與STEAM議題不符。出任務是出什麼任務?與節目內容好像點搭不上來,建議能夠加個副標來說明。

劉容襄兼任教師:

綜整性的節目規劃,如同前面所提及的,STEAM是不容易區分為單一部份來獨立進行的,能夠有一個綜整性的規劃,往下推進的話,也會比較能夠更完整的呈現STEAM的精神。

七、主席結語:

今天謝謝各位專家學者的分享。我們的同仁應該都有很豐盛的收穫。在今天討論的節目中,不管是委員們提出來的一些結構性的問題,跟呈現上的一些建議都非常受用,我想製作團隊一定會再仔細地去思考節目後續製作的方向跟方式。今天謝謝大家。

八、散會(下午五時)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