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節目諮詢委員會
名稱: 優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109年第2次節目諮詢委員會 會議記錄
日期: 2020/12/10
內容:

時  間:民國109年11月10日 下午15:00

地  點: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496號9樓  MOMO親子台第一會議室

討論議題:

  • 學齡前兒童節目之設計探討與建議:

學齡前兒童節目之設計探討與建議—針對 3~6歲學齡前兒童發展狀況, 該如何切分年齡層製作跨齡節目?而節目所呈現的節奏快慢、鏡頭運用、聲音表情、單元長度設定等等,如何規劃與分配會較為恰當?

 

  • 9~12歲兒童節目方向之建議:

對於9~12歲學齡兒童如何設定節目主題及內容,以符合該階段所需的發展元素及正向觀感 DIY系列是否能有效引起他們的興趣,或是有其他主題更為適宜?

 

  • 兒童節目之娛樂性與知識性比重建議:

兒童節目之娛樂性與知識性的比重,應如何分配較為恰當?

 

出席委員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 陳姣伶副教授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 黃秀琦 助理教授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劉容襄 兼任助理教授

列    席:鄭豐展 副總監、楊佳茹、袁平、古金文、徐小雯、劉俊甫、林依宣、廖珊妮、林珮羚、方芷芸、陳美琪

主  席: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 陳姣伶副教授

紀  錄:林珮羚、陳美琪

會議記議 :

一、主席引言:(略)

二、討論議題(一) 學齡前兒童節目之設計探討與建議

1.委員意見:

黃秀琦 助理教授:

我們家二個孩子一個快3歲一個快7歲,剛好是目前討論議題的年齡層,但因年齡差距且理解力層級不同,即使看同一個節目能捉到的重點就是不一樣。會建議3~6歲及2~3歲的收視內容需作基本的切割,包括主持人使用的語意語速,而如何切分更細部年齡則視節目內容而定。

劉容襄 兼任助理教授:

一般在設定目標觀眾年齡會以3~6歲為一個區間,若希望再精準一點,建議可區分為3歲前以及4~6歲。3歲前的節目以活潑好玩為主;進到4~6歲為預備上學,家長會開始讓孩子進行形式上的學習,若媒體提供的節目內容可以和學習相輔相成,不只容易應用於實際生活,對家長來說更具方便性。

進一步思考, 4~6歲的孩子正學習融入群體,要進入社會化歷程也有很多不同面向的點和需培養的能力,如何讓孩子在學習能力的過程,不要忽略生活的常規,再進一步提醒孩子要具備責任感,以及如何跟別人相處及分享。我想這幾件事情會是在準備進入學齡期,不管是家長還是學校,在看學齡前節目的時候都很希望可以有的東西。能先符合發展階段的這些方向和目標後,後面才能夠去探討節目的娛樂性和提供的知識性。

陳姣伶 副教授:

若以節目製作成本及收視作現實考量,一般的收視年齡還是會以學齡前後作區分,建議可依節目議題兒童發展狀況去設定內容。純娛樂性的節目像是兒歌律動,不管0~5歲的孩子聽到音樂都會律動,只是動作上會因每個人肌肉發展狀況等動作差異;但若是教育性的節目則建議至少要做到兩個階段的分齡設計,像是DIY主題節目,就可以考量第一段設計2~3歲可以作或玩的簡單作品,第二段設計稍具難度需要精細動作發展較佳的5~6歲孩子可以做的作品,或許這樣的方式可以拉廣目標觀眾。

若提到專門作給0~3歲小孩看的節目,可參考BBC的「天線寶寶」節目,它用很簡單的顏色、造型、很慢又重覆的詞語,對3歲以上的孩子這是很無聊的節目,但對小小孩卻是可吸引專注力,且提供知識性、娛樂性、生活化的節目。

劉容襄 兼任助理教授:

對我來說即便家長認為需要,原則上在3歲之前比較不會去討論到節目內容的部份,但我覺得兒童節目如果要探討學齡前的內容,至少要掌握一個原則:如何藉著娛樂性協助孩子回到生活情境裡,這個議題一般電視節目很少去處理到。娛樂性能夠讓孩子在看的時候覺得非常有趣;另外就是要考慮小孩的模仿。呼應陳主席剛提到的「天線寶寶」節目,我在師大剛好有一門節目設計的課,即便這些學生已是幼兒相關系所,但幾乎所有人看完這節目都回應這是腦殘的卡通,直到透過解說後學生們才明白這些設計是有什麼樣的理論,而且它的一些故事最後都是教導孩子回到生活情境裡面,該怎麼去看自己生活周遭的東西,孩子關掉電視拉回生活情境時,他還是會比照辦理。像這樣可應用在生活的常規學習節目會讓很多家長去主動口耳相傳,於是節目宣傳就出去了。我們現在比較多的節目是孩子看完節目後,就不想再打開,因為生活中找不到,所以探討學齡前的節目,會希望我們節目能夠與生活中環節相扣。。

剛陳主席提到不同年齡會有不同身心發展程度的問題,一個節目若要符合多個年齡層收看在節目主軸上很難去定調,但即便如此,我們確實是會將3~6歲的兒童匡在一起去作節目,也很少特定去處理3歲以前的目標觀眾。所以我認為若要在學齡前節目去捉一個主軸,那就是協助孩子回到他的真實生活情境裡面,這對學齡前孩子來講會更有幫助。

黃秀琦 助理教授:

剛才陳主席講到分齡設計一些教育性節目,像DIY節目一定會有幾個步驟,其實某些步驟小小孩是可以做的,做不到的步驟則請家長協助;而對於大小孩則可以從頭到尾自己進行。即使作出來的成果不同,在作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參與程度也不太一樣,但都是不同層面的學習。

影響孩子的重要人物不只是家人或老師,還包括節目裡的人物,有時候甚至對孩子的影響更深,如小小孩很愛的巧虎。回應容襄老師提到透過娛樂性帶回到生活情境,我覺得一樣可透過娛樂性把一些知識放進來,讓學習能夠更容易。我覺得現代人沒有辦法避免小孩去接觸電視或3C,那只能說我們怎麼在電視裡面讓他們可以有更多一些實質的成長,不管是知識性的或者是生活自理能力或是生活常規等,而不是關掉電視以後問他為什麼喜歡這個節目,只覺得節目內容很誇張好笑,或是去模仿到一些不適宜的部份。

陳姣伶 副教授:

補充一下,太強調教育性或是需要特別鎖定某些能力發展的節目,若不作分齡會不知道怎麼規劃適合目標觀眾的節目內容,也有可能造成目標對象看不懂節目而失去意義。但如果就娛樂性來兌,我們也看到親子台曾製作像是「露營小玩家」節目的收視對象就會是整個家庭老少咸宜的,就符合剛剛容襄老師說的,它跟生活情境作結合,可能因為看了這個節目可以自行規畫一趟露營,家中不同年齡層孩子也可以在露營活動中有不同的體驗跟去協助的地方,像這樣的節目觀眾年齡層就可以大到親子一起觀看。

劉容襄 兼任助理教授:

我們要先釐清要做的是兒童節目還是親子節目,兩者之間還是有些區隔,節目的定位是孩子在玩父母在旁邊看得很開心,還是需要一起參與在裡面作親子互動?若是純粹學齡前兒童節目,孩子本身就會是主角,甚至這些節目可以做到讓幼兒園去跟著使用,或是帶延伸性活動的部份。

至於DIY節目需不需要針對不同年齡層孩子設計不同單元,我則持另一種看法,二個不同年齡的孩子都要陪伴,對家長其實會很累,尤其小小孩在DIY的過程中需要家長一直注意,小小孩應該是要玩得開心,例如捏黏土每個小孩都捏的不一樣,但重點是捏得很開心,家長就在旁協助甚至稍微注意即可,若要變成教學節目則是另外一個概念。我要提醒DIY節目在前一集播出結束或是在新集數播出前,先製作一些提示字卡或影音,讓家長對下一集要作的東西有前置準備,也避免孩子獨自看著節目開始畫桌子或到處亂畫。而家長也會因為提前知道接下來要畫或要做的內容,考量孩子是否需要陪伴參與?

回頭談節目主持人和節目內容設計,應該要在節目設計去傳達玩什麼都好我也可以盡情去玩,但結束後我該做什麼工作,那絕對是所有家長希望小孩能藉著節目來學習的。一個好的節目設計情境是讓離開那個情境回到一般生活後,還是會記住在節目中學到的生活常規,也會去運用在生活上。

陳姣伶 副教授:

確實需要先界定節目想要傳遞的訊息或目的,才能再談分齡或是內容設計。節目是希望引導家長透過節目介紹去陪伴孩子玩或和孩子一起做,還是節目議題本身就足以讓該年齡層孩子感興趣,可直接從中獲得娛樂感或是學到一些東西。

三、討論議題(二)  9~12歲兒童節目方向之建議

  1. 委員意見:

陳姣伶 副教授:

親子台的節目主持人很有孩子緣也是許多小朋友的偶像,但就9~12歲來說,哥哥姐姐的模式可能無法那麼吸引他們。尤其當現代的9~12歲孩子對手機或是平板常有收視主控權的時候,我覺得他們不太可能回到傳統的電視節目去收看,因為他們更習慣在YouTube上搜尋想看的影音,甚至跟大人看同樣的影音內容。分享我們學校曾與台灣閱讀協會做過「年輕人怎麼閱讀」的主題探討,有位YOUTUBER嚴天浩就分享他創建的LIS情境科學頻道,是以戲劇化又有趣的方式來傳達科普知識。台灣有許多自然老師都在引用他的影音,拍攝手法類似拍廣告或類戲劇,非常多元生動,例如他把生硬的版塊移動學說拍成故事演出。他有很多9~12歲的粉絲,不只覺得他的影音可提升學習樂趣,他們還覺得這個YOUTUBER好酷,而家長對這樣的影音更是覺得健康也放心孩子收看。

像嚴天浩就是從電視相關拍攝手法去找靈感來創造自己的YouTube影音,而我們電視頻道業者本來就有這樣的條件跟能力,現在是要反過來去尋找什麼樣的內容可以透過我們的包裝,同時具有娛樂性及教育性,讓家長放心孩子又會感興趣。我會建議電視台製作單位可以去看看那些受歡迎評價較好的YouTube科普頻道,甚至多與年輕世代交流,因為他們從小接觸新媒體及數位閱讀,從他們的角度和想法去思考影音的呈現方式,會比較容易掌握年輕一代會被什麼吸引。

劉容襄 兼任助理教授:

9~12歲的孩子已經進入到自我尋找的階段,一直想要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會對於探險節目、魔術、甚至帶點鬼怪的東西都會感興趣。驚喜感也是另一個能吸引他們的元素。即便親子台的節目做得非常認真,節目中的哥哥姐姐陪著他長大,但他到了這個年齡層之後就會想跟這些切割,即便他會偷看但他也不會承認,他需要轉到另一個年齡層去認同同儕,所以若有節目能讓他在同儕當中有話題,會是大家都認同很酷的主題,就會促使他去收看。只是電視台有做節目的模式、型態和規範,但網路影音幾乎無法可規管,YOUTUBER不用負責任,頻道裡面亦有許多似是而非的資訊言論,這也是電視台不太願意和YOUTUBER不有太多合作原因之一。

回到9~12歲孩子身上,對家長、學校最關注的話題就是108年課綱,強調要協助孩子將所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打包。如果製作單位知道目前學校的教學主軸後,就可以延伸出一些議題;再者,節目主持人也很重要,話術要能引起青少年孩子興趣又不致讓家長反感,這往往是兒童節目較缺乏的。簡言之,如果節目內容能夠呼應課綱內容,又能結合網路YOUTUBER的那些特質,這樣的節目我想包括連老師和家長看到後都會推薦,而且孩子在看的過程當中又有機會去跟同儕做分享,自然而然就會水道渠成為熱門話題節目。當然並不是說節目一定要從課綱出發,但至少以一個電視頻道來說,家長願意在固定的帶狀或塊狀時間點打開電視,讓孩子可以跟著電視學些什麼,我覺得家長會是樂意的。而這樣時長半小時~1小時的電視節目內容,也可以再修剪成幾個短段落放在新媒體,那又是另一種增加宣傳及收入的方式。

目前電視頻道都不敢小覻網路頻道的影響力,很多媒體業者都在思考節目影音如何在有線頻道和新媒體平台作到相輔相成。目前法規還沒有進到網路平台裡,所以裡面真的是災難一片,但就算是災難一片我們還是很期待能開出朵花來。我們也期許優質的有線無線節目能夠有數位的思考。

陳姣伶 副教授:

就親子台之前製播的DIY系列節目,像是拼布或編織的主題,很可能會受社會化和性別認知養成而讓大部份男生不感興趣。再者,真正對這些技藝感興趣的女生也未必會透過節目來學習,因為她們已看得懂說明書可以選擇符合自己程度的教學書籍,節目進行的節奏或許對她們來說太慢。最適合9~12歲的兒童節目就是影音內容要能夠造成同儕之間的討論,又能夠跟他學習的內涵去結合,甚至學校老師主動PUSH他們去收看或在課堂中討論節目內容,那就會強化孩子們的收視習慣。只是若節目主題要跟學校課程做結合的話,提醒製作團隊在企劃時務必要花較多的時間去徵詢內容的正確性,否則一個講錯就會馬上收到客訴抗議。

另外,像剛提及的LIS情境科學頻道,其實是他們用募資方式去拍影片,也就是YOUTUBER的影音製作成本一定比電視台來得低,但卻可以去做出一個具吸引力的10幾分鐘的影音內容,這剛好也符合現在小朋友的閱聽習慣,無法收看太長的影音需要分段來呈現。

劉容襄 兼任助理教授:

我想親子台製作的電視節目絕對不會教材化,但是可以去和教材相輔相成,讓節目製作的彈性更大。不過確實,如果是老師介紹的影音,那學生馬上就會收看,但重點是老師為什麼要介紹?那又是另外一個策略的部份。

至於孩子可接受的影音長度,我覺得還是要回到內容的故事性,如果是一部夠吸引注意的90分鐘電影,也許9~12歲的孩子還是可以看得的目不轉睛,在這1個或1個半小時裡面需要有娛樂性和故事性,具故事性或是探險性的電視節目最喜歡在廣告前來個吊胃口的橋段,讓孩子能夠在廣告後還守在電視機前看後續發展。孩子在看完節目後會記得三句話或一個概念,讓他覺得很炫又值得跟同學分享的,這樣的節目企劃就算成功!

9 ~12歲也有喜歡想像、想圓夢、想證明自己也可以做到些什麼的特質,而網路節目通常做的是到處亂想有的沒有的內容,但對電視媒體可以去思考怎樣的內容型態是去讓孩子逐夢踏實,可以回歸到真實世界去實行的,那就可以跟網路節目完全不一樣了,例如孩子克服萬難去做了很多事情,也許是去生鮮超市,也許是去大賣場,他必需靠著這些行動來證明自己是可以做到的,我想這樣圓夢的主軸達到後,孩子們也會慢慢累積一些能力。

陳姣伶 副教授:

其實昨天在思考9~12歲兒童節目方向時,我有想到類戲劇的影音類型,例如我小時候滿愛看的馬蓋先影集,也剛好吻合容襄老師提到的,有冒險性、有解決問題的劇情,而在這證明自己可以做到的過程當中,也帶入了科學知識運用在解決危機上。我印象有一集馬蓋先被鎖在一個空間裡,但那個鎖可用某些音頻解開,馬蓋仙找到玻璃杯裝不同水量來敲打出音頻順利開鎖逃出去。我看完後也立馬去拿家裡一堆玻璃杯模仿,這樣一個會讓孩子將劇情連結到生活經驗甚至是想要驗證,就是一個很成功的節目。

我小孩去年曾提到YOUTUBER谷阿莫有推出電影橋段內容真實性的實驗影音系列,就有很多9~12歲的兒童甚至是跨年齡到大人都有很多人收看。從商業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很新穎的嘗試,也是個很成功的議題和行銷,也同時捕捉到很多年齡層的收視興趣,當然主持人本身的魅力也是很重要,如果影音的呈現方式很無趣節奏掌握不夠快,那大家看個一兩集也就不會再看。

DIY節目也是一種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過程,只是節目該結合什麼DIY元素又該怎麼呈現,是很重要的部份。

黃秀琦 助理教授:

現在小孩子從電視、YouTube或是IG、抖音平台所接觸到的短片影音內容真假摻雜,親子台有沒有可能製作像谷阿莫這類判斷網路資訊正確性的節目,當然也可以做配合108課綱的部份,除了明白真實情況的運作方式,也學習到背後的成因或原理,讓孩子得到的是一個可以運用出來的能力,可以說得出的原理或真實情況。也有可能因為比同學們知道多一點的常理,能得到同學的讚嘆或幫助他提升與同儕的相處情況。至於戲劇化的呈現,我們可以發現有些名師授課風趣或是用比較誇張的聲音和表情,學生透過這樣的方式很容易吸收進去。我想節目製作也可以朝向這樣的思考。

劉容襄 兼任助理教授:

網路有很大的模糊空間,電視頻道不太可能去觸碰到這些。剛才談到的一些節目內容建議其實都要回歸到企劃腳本的問題,當我們在提這些概念的時候,是不是有人能夠執行這樣的事情。

陳姣伶 副教授:

有些新聞記者會對於新聞事件的發生原因去請教固定的專家學者,例如:發生爆炸事件就去採訪理化老師解說科學原理等。親子台或許可從新聞事件延伸與孩子有關的生活議題,例如:明明池子水很淺卻為什麼會溺水?結合日常生活和孩子的自我保護,甚至是家長也能獲得保護孩子的知識,這個也是一個節目切入方向可參考的點。

四、討論議題(三)兒童節目之娛樂性與知識性比重建議

  1. 委員意見:

劉容襄 兼任助理教授:

節目一定是娛樂包著知識,很難回答該怎麼劃分比重。電視節目的娛樂效果降低是沒有人要看的,但這娛樂情境是展現在什麼地方,是主持人的講話,還是用人偶去呈現?一個節目要有清楚的目標,這目標裡面有沒有隱含了知識要傳遞的意涵在裡面,那如果有的話我是用怎樣的娛樂來包裝這個知識,達到節目潛移默化的效果。只是現在突然出現了個怪獸叫網路,讓孩子多了許多接收訊息的管道。

黃秀琦 助理教授:

娛樂跟知識性是必須並存的,如果節目只是純講知識性不會吸引人看,一定要用其他東西包裝它,對於小孩子更是如此。例如讓我家剛升小一的孩子去看Discovery甚至會害怕,因為有些場景太真實太血腥了。但如果在節目裡面用一些玩偶穿插真實的照片,再佐以故事解說,那對他來講接受度就提高了。對年齡小的孩子娛樂性需要大一點,也許到年齡大一點,娛樂性的比重可以稍微降低,多增加一些知識性的東西。分享我前幾天看到在講影子的卡通,裡面幾個人物在過程中發現了彼此的影子,開始討論影子的產生,小朋友很自然地透過卡通的娛樂性去了解影子的產生原因,也比我們單純講授影子產生原理來得更容易被小朋友接受。

陳姣伶 副教授:

娛樂會讓孩子很開心,孩子心情好跟家長互動也好,所以我們希望孩子是快樂正向;而知識可以協助孩子解決生活遇到的問題,二者都不是負面的。節目本來我們就是希望吸引孩子來看,孩子在學校已接受夠多的知識學習,某種程度需要藉由收看電視節目或網路影音來調適一下心情,需要看個好玩看完後會很開心的影音,所以親子台有各式各樣類型的節目我覺得很棒,有些節目讓孩子跟著哥哥姐姐唱唱跳跳就很放鬆;有些節目希望多傳遞一些知識寓教於樂,那就透過娛樂手法包裝成讓孩子樂於接受且容易吸收的型式。

娛樂跟知識的百分比真的無法明確的給予比例數字,我相信製作單位在製作節目的經驗中應該都很明白,並不是此消彼長地有知識就沒有娛樂,而是應該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百分百的知識加上百分百的娛樂,合起來就是一個很棒的節目。

五、臨時動議(一)

  1. MOMO親子台是否思考過製作針對家長收看的節目,例如教養節目。

2.委員意見:

 劉容襄 兼任助理教授:

現在網路上有很多在探討親子關係的影音,有太多家長很想要知道該怎麼面對這個新的世代,既然是親子台應該有子的內容也有親的內容,親如果在看的同時,那子就會跟著被帶進來,可以思考看看這個方向?

黃秀琦 助理教授: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MOMO親子台播出的節目內容類型,似乎會讓家長有小朋友專屬頻道的刻版印象,但其實經過今天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親子台亦有作很多節目類型適合高年級或是闔家觀賞的節目。我覺得也可以考慮剛剛容襄老師的建議,製作與教養相關的節目去擴大受眾。

像你現在去看FaceBook的「小一聯盟」社團或粉專,許多PO文即是家長針對小朋友在學校或家中等會發生的各種狀況在提問該怎麼辦?像網路上有個很受關注的王醫師,就會定期針對教養問題製作短視頻影音或直播,網路的特性就是容易創造直接互動,很多家長會守在線上等待線上即時解答,而王醫師也從家長的反饋可創造更多實用的教養分享影音。再者,家長們對實用的免費影音也樂意互相分享,影音很自然地就廣傳出去。

陳姣伶 副教授:

我覺得網路的出現真的要讓我們好好去學習時間管理。現代人習慣追劇,若要一週一次等待固定時段播出太難也太花時間,馬上一次把想看的看完比較省事,然後再去追另一東西。因為我才可以再去追別的東西。

再進一步來說,專業型的YOUTUBER可以做到線上有人提問,他可以很快回覆及進行互動。但我相信以一個與專業知識相關的節目類型,如果有家長留言諮詢,你們絕對沒有人敢直接回應,一定會先去諮詢專家學者的意見,確認答案正確性後才會回到網站回應。以我曾協助一些網站去做專業幼教問題的回覆,網站小編會需要時間去統整各方意見避免偏頗,而從家長的提問到答案掛上網路常需要一週的時間,很多家長不理解就會在下面留言說已經問很久為什麼都沒有回應,所以電視頻道或是品牌網站,跟自媒體YOUTUBER的經營模式其實亦存在蠻大差別。

黃秀琦 助理教授:

我們家其實是錄下想收看的電視節目,再找適合的時間點把電視節目播出來收看。但不見得每個家庭有錄放影機,其實就可以善用網路平台資源如YouTube,只要有明確訂定影音的主題及關鍵字,家長可以很方便搜尋到想看的節目或影音,對現代人其實是有存在必要。

六、臨時動議(二)

1.在未來的三到五年間,MOMO親子台可能會從CABLE翻轉到網路發展,針對網路頻道的節目可以朝哪個面向去建構?

2.委員意見:

劉容襄 兼任助理教授:

大部份的CABLE現在都正轉型到網路上,但不會棄守CABLE這一塊,因為CABLE還是有它的效益,只是需要去新平台增加收益吸引眼球等,這是個很顯見的趨勢,且愈來愈多製作公司投入!但網路節目和CABLE節目還是必須有所區隔,只是可以是變成一個「套餐」的概念,畢竟網路可以配合每個人的收視時間調整,也有重覆收看的特性。分享我參與過的專案,有公司找我錄關於數位和親子的短視頻,每個短視頻設定為10分鐘,製作單位負責處理簡單的橋段引言,節目企劃內容完全由我處理,所以我向製作單位建議我要錄製一系列的什麼影音,接下來每個節目由我直接在節目裡面去說明。我覺得這節目應該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因為製作人員完全跳過節目傳統製作技法直接拍攝,而我就是負責講,但講的議題是大家需要的,如講到青少年如何去面對數位霸凌,反而現場製作人員是個個聽得很認真。

除了父母需要教養節目,MOMO親子台也可以思考換成是孩子,除了課業知識學習,面對家庭、面對生活還需要什麼類型的節目。教育有很多型式,很多孩子在課業學習很受傷,在生活中很受傷,唯一帶給他療癒的可能是線上電玩,也有可能連電玩還被打敗了更受傷……。那如果這些遇到挫折的孩子,從親子台的節目中發現有個節目,講的是個做什麼都不太成功的主角,即使遇上困境也不放棄的那些生活小故事,或許有可能會吸引這些苦悶的孩子收看下去。

數位的特質是匯流,將所有媒介通通匯在一起,雖然現在網路真的是超級亂,但已經有一些領域的人注意到這一塊,然後慢慢地想要調出一個型態,現在就是誰先調成功誰就能佔有一席之地。根據研究及觀察,所有的家長都說他的小孩在使用YouTube,而很有概念的家長在被提醒之後,就會把YouTube當作學習的素材,帶著孩子一起觀看網路。9~12歲的孩子的確網路使用率非常高,回到傳統電視收看比率少之又少,那將影音轉成網路型態後,如何讓他們重新去發覺到?或許這些寓教於樂的節目可能會被網路上其他跟風的影音視頻給暫時壓抑,但若是一個具一定價值觀的媒體來做主導時呢?如果是MOMO親子台從CABLE翻轉到網路平台時,能夠讓家長和孩子都認同這是個符合課綱跟娛樂性的優質網路平台,家長也會樂觀其成讓MOMO親子台成為小孩們在網路上兼具學習及休閒娛樂的數位天地。此外,如果我們的平台不是單向的而是互動式的,那當家提供反饋資訊在MOMO親子台的平台時,我們與收視族群的聯結度就更高了。

陳姣伶 副教授:

我覺得CABLE不能放棄,因為它的獨特性也代表一個形象和公信力。新媒體的內容還是會讓家長有很多顧慮,反觀電視台轉戰到新媒體所創建的頻道,比較容易被相信和接受,家長也比較願意去點閱有品牌的影音。在新媒體上,很多剛才討論的問題可以是被解決的,如:能符合不同收視需求,隨時想看都可以點閱;如:分齡的問題,可製作符合不同年齡層的精巧短片。剛容襄老師提到他拍的影片10分鐘,因現代人的收視習慣包括我自己,選擇的網路影片時長大概也是10分鐘左右, 而這也方便轉傳分享不會有太大負擔。像很多大學及我們學校都有做的磨課師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註,每則影片也大概都不超過10分鐘。

我有個學生很會說故事,她唸書時期就是學校的說故事比賽冠軍,目前是是幼兒園園長,她也有自己的YouTube頻道,很多幼教學生都會去看她的影片學習怎麼說故事唱兒歌。所以我覺得真的要思考的是,媒體CABLE和網路頻道兩邊都有時,要怎樣去把平台面做廣,最後整合時才會是最大的。

七、主席結語:

非常感謝各位的參與,相信MOMO親子台經過今日熱烈討論後,可啟發更多的想法在未來構想新節目時得到更多幫助。而在座的老師們亦通過這樣的座談模式與交流得到新的收獲。以上,感謝大家。

 

八、散會(下午五時)

註:磨課師(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是近年來開始在全球盛行的線上學習模式。大學講師們將每週需要花數個小時在課堂上講述的內容濃縮為幾段小單元的影片,清楚的傳達給學生。影片可以快轉,也可以重播,學生將主導自我學習的速度與進度。藉由網路科技,同學們將可在線上與專業的老師、助教討論,每週的作業都可以即時得到回饋,也可以依自己需求,與課程中的同儕合作學習。課程以開放全球學員修課為主,但可同時以因應不同目標族群,發展不同應用模式。

 

推薦